• 期刊首页
  • 期刊导读
  • 期刊介绍
  • 投稿指南
  • 邮箱投稿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期刊导读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邮箱投稿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综合新闻

  • 粮食储藏期刊网(粮食加工期刊)
  • 地方储备粮储存标准
  • (图片故事)以科技支撑“大国粮仓”(2)
  • 发现山顶防御工事遗址!黑龙江哈尔滨木兰县抗联
  • 古井贡酒在亳州投资成立粮食储备公司

通知公告

  • 粮食储藏版面费是多少
  • 《粮食储藏》投稿方式
  • 《粮食储藏》期刊栏目设置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周冠华:科技创新为粮食减损降耗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粮食储藏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19日 17:39:33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实践证明,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有效减少粮食损失,为深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提供有力支撑。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

  实践证明,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有效减少粮食损失,为深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提供有力支撑。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明确了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任务,更需要科技创新支撑将节粮减损工作引向深入。

  科技创新降低粮食储运损失

  “四合一”新技术成为国有粮食储备企业仓房标配。在广大粮食科技工作者多年努力下,以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为主的“四合一”新技术有效降低了粮食储备过程中的损失,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粮食储备仓房。

  低氧储粮技术保障粮食质量稳定。“十五”期间,我国开展了二氧化碳储藏技术应用及仓库改造示范。“十一五”期间开发推广了更加经济的氮气储粮技术,并在国家粮食储备库广泛应用。目前二氧化碳储粮技术、氮气储粮技术、氮气和二氧化碳局部处理技术、局部通风技术日臻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我国粮食储备仓库。通过科学管理,国有大型粮库能够将储粮周期内粮食综合损耗率降至1%以内。

  新技术成果为粮食运输环节降耗提供支撑。开发应用铁水联运接卸技术、粮食铁路运输专用车皮和专用散粮车、液压粮车卸车装置,新建火车卸粮接收系统、卸车平台、散粮自动秤、除尘系统、粮食作业罩棚等,推广浅圆仓智能进仓布粮装置和机械化出仓装置、“北粮南运”高水分粮食品质监测控制技术,有效减少运输环节的粮食损耗。

  技术创新进一步夯实粮食储藏减损基础。“十二五”以来,粮食科研机构聚焦粮堆温、湿、热变化规律,创新应用了横向通风技术、惰性粉气溶胶处置等储粮“四合一”升级新技术,在进一步减少粮食损失的同时,与高效粮食物流进行技术衔接。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技术已应用于控温储粮,为粮食安全储藏提供有力保障。仓房隔热材料、防护工艺、密封材料,以及新型粮仓顶棚设计等,为延缓储粮质量劣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气体传感器、高清摄像设备、专用害虫传感器,为减少粮食损失提供了信息化支持。

  科技创新支撑适度加工减少粮食损耗

  针对粮食加工过精过细问题,国家科技计划围绕大宗面制品、米制品和油料适度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突破绿色加工、适度精炼技术、高附加值制造技术以及质量安全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助力解决我国粮油过度加工导致的营养素流失、蛋白质功能损伤等问题。

  一是大宗米制品适度加工研究。主要研发适度加工及制品营养性、关键新技术成套装备、分类评价方法,建立适度加工品质评价及在线控制指标、方法体系及技术标准。开发全谷物糙米及米制食品的稳定化、营养保全及食用品质改良加工新技术与成套装备。创制糙米米粉(线)、营养大米、专用米等加工关键技术和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成套设备,以及稻米加工副产物的食品化利用成套新技术装备与新模式。

  二是大宗面制品适度加工研究。建立面食适度加工控制体系,开发了全麦粉稳定化、营养保全及食用品质改良加工新技术与装备,构建全谷物食品加工品质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研发半干面条、营养挂面、早餐谷物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和生产设备,推进加工副产物的食品化利用新技术与新模式创新。

  三是大宗油料适度加工研究。以大豆、菜籽、花生等大宗油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原料精选与稳定化、新型溶剂浸出、酶法生物制油、酶法脱胶脱酸、混合油精炼、工业分子蒸馏精炼、高功能性增值产品绿色制造等精准化、稳态化关键技术与大型智能化装备。

  四是加工副产物技术研究。开发油脂加工副产物绿色多元化利用集成模式,为提高粮食利用效率开辟了新途径,米糠、豆粕、大豆蛋白、大米蛋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淀粉糖、氨基酸、柠檬酸、无水葡萄糖以及生物基材料等技术开发和应用,为粮食合理利用提供了解决方案。

  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为节粮减损提供有力支撑

  节粮减损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粮食流通各个环节,需要全链条布局,围绕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推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以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服务粮食流通减损技术需求。围绕粮食收购、储藏、物流、加工、综合利用等环节的减损技术需求,聚焦关键环节,持续加强储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仓型的研发试验和适用性研究,开发农户安全储粮新技术和新装具,积极开发低温储粮技术和储粮新药剂。持续推进多参数、多功能粮情测控系统技术研究,强化粮仓气密和保温隔热等关键技术应用,积极推广粮库仓顶太阳能光伏板、新型辐射制冷材料,推进粮食清理技术和绿色环保烘干技术研究。推广粮食物流多式联运技术,探索粮食物流追溯技术应用。推广粮油适度加工技术和装备。积极开展粮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高值利用技术研究,挖掘米糠、麸皮、玉米芯等粮油加工副产物生产有机原料的潜力。

文章来源:《粮食储藏》 网址: http://www.liangshichucang.cn/zonghexinwen/2021/1219/604.html

  • 1
  • 2
  • 下一页
  • 上一篇:杨长海:做个有情怀的粮食人
    下一篇:科技创新为粮食减损降耗提供有力支撑

    粮食储藏投稿 | 粮食储藏编辑部| 粮食储藏版面费 | 粮食储藏论文发表 | 粮食储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粮食储藏》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