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首页
  • 期刊导读
  • 期刊介绍
  • 投稿指南
  • 邮箱投稿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期刊导读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邮箱投稿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综合新闻

  • 粮食储藏期刊网(粮食加工期刊)
  • 地方储备粮储存标准
  • (图片故事)以科技支撑“大国粮仓”(2)
  • 发现山顶防御工事遗址!黑龙江哈尔滨木兰县抗联
  • 古井贡酒在亳州投资成立粮食储备公司

通知公告

  • 粮食储藏版面费是多少
  • 《粮食储藏》投稿方式
  • 《粮食储藏》期刊栏目设置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多措并举推进全链条节

来源:粮食储藏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30日 02:03:37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新闻通气会,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周冠华介绍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有关情况。 2021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深入实施

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新闻通气会,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周冠华介绍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有关情况。

2021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厅字〔2021〕40号),推进落实《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工作方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强化布局,系统安排全链条减损任务

5月,印发关于推进粮食产后节粮减损工作的实施意见,及时回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关于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情况的调研报告》提出的工作建议,建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节粮减损工作协调机制。11月,印发“优质粮食工程”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方案,推进节粮减损工作。

多措并举,着力推进粮食全链条减损

产后中心服务农户减损降耗。目前,我国已建成5400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覆盖全国1000多个产粮大县,为种粮农民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粮食干燥能力每天达到111万吨,及时为农民提供烘干服务,促进粮食质量提档升级,部分地区还为农户配置了科学储粮仓。2021年,印发《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运营指南》,指导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高效运营。

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夯实减损硬件基础。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下,下达中央储备粮仓储设施项目投资计划;编制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布局建设规划;编制高标准粮仓建设技术指南,鼓励采用节能技术改造仓房。启动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

编制技术指导意见助力粮食物流减损。与交通运输部调研分析多式联运技术减损成效,形成专题报告。针对粮食运输技术需求,积极推进粮食运输技术指导意见编制工作,指导粮食高效运输,科学降低粮食损耗。

促进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积极宣介粮食适度加工新设备,促进加工减损。开发全麦粉和全麦粉挂面、全谷物原料糙米米线等新产品,提高粮食利用率。“2021年中国好粮油”产品遴选增加了适度加工产品参选比例,引导粮油企业加大适度加工产品供给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酵中试生产技术,促进粮油资源增值利用。筛选获得高效降解真菌毒素的微生物菌株,为粮食安全利用夯实技术基础。

开放合作,交流中国减损经验

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粮食和储备局与农业农村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成功组织召开了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现场展示了农户储粮、绿色储藏、粮食物流、适度加工等粮食产后减损成果,交流中国粮食产后减损经验,获得中外来宾一致好评。同时,派员出席并主持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国家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对话会,推动粮食减损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修订研究。

强化宣传,营造减损舆论氛围

10月16日,会同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科技部、全国妇联以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湖北武汉联合举办了2021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会场活动,各方面反响良好。面向社会免费提供科普图书,普及节粮减损技术和营养健康消费知识。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积极推进节粮减损立法修规工作,宣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推进将“节粮减损”工作纳入粮食相关考核。支持节粮减损相关标准项目优先立项,完成《小麦粉》国家标准报批工作,加大减损标准宣传力度。

(央视网)

文章来源:《粮食储藏》 网址: http://www.liangshichucang.cn/zonghexinwen/2021/1230/626.html

上一篇: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做好“三个角色”助力
下一篇: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

粮食储藏投稿 | 粮食储藏编辑部| 粮食储藏版面费 | 粮食储藏论文发表 | 粮食储藏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粮食储藏》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