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2)
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这一天,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柴炭以镇宅。旧俗,农户此日不卖粮,而粮行却最喜这一天收购粮食。所以,粮店老板此日还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的农人热情招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穷苦农民,顾不了禁忌,也在这一天售粮了,反正还能赚一顿好饭食,何乐而不为?
在填仓节晚间祭祀仓神时,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燃灯、设祭,祈求好年成。当天,屋内、门外、槽头、鸡窝、石稚、水缸等处都要点灯,如果家族中有新婚夫妇,要在他们屋里的箱柜、几案、床上、床下都要点上灯,祝愿他们能早生贵子。
在中国北方的农村和北京郊区,都盛行过这个填仓节。北京的习俗是正月廿三为“小填仓”,廿五日为“大填仓”。北京有民谚道:“过了年,廿三,填仓米面做灯盏。拿簸帚,扫东墙,捡到昆虫验丰年。”又说:“天仓,天仓,大米干饭杂面汤”,“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这些谚语流传至今。
确实,香喷喷的米饭,细丝滑韧的杂面汤,是北方人家的美餐,胜过佳肴盛餐,反映了北方人家勤劳俭朴的良好风气。

在天津,填仓又称打囤。天津过春节有在门窗上粘贴“吊钱儿”的习俗(即一种用红纸刻画的类似窗花样的东西)。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清早,各家要把贴在门窗上的吊钱儿揭下来,用它包裹着一些五谷杂粮放在头一天画好的小圆圈内,再压上一块砖,象征粮仓已经填满,就这样保存一个白天的时间,最后把吊钱集中在一起烧掉。也有的将揭下来的吊钱儿直接包好了,并在里面夹裹一些零钱,然后放置在柜角、床下等不经常会碰到的地方,存放一年的时间,等到来年填仓,再用新揭下来的吊钱儿替换。
山西吕梁地区的填仓节俗最为典型,当天要给每个家庭成员用面捏一盏本命灯,然后捏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银钱、元宝、驮炭毛驴和酒盅、酒壶等,晚间祭祀时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站牲畜圈里,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放在屋中。
放置面灯时,口中还要高呼相应的吉利话,如:“韩王爷,填仓来,粮食元宝填到咱家来”,“黑小子,赶车来,元宝粮食赶到俺家来”等,这些都是体现民间百姓祈盼过上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朴素情感。
“天仓”本是天上星辰的名号。古人认为杳渺夜空中存在无数的神灵,有一颗星就有一个神,天仓星因其名与人间的粮仓类似,被人们视为最早的仓神,主管人间的粮食仓囤。后来出现了由历史人物充当的仓神,如汉代大名鼎鼎的大将韩信,被人称作“韩王爷”,塑成英俊的青年,戴盔穿袍。传说正月二十五为仓神生日,山西介休的人们在这天会做出像仓神的面人树立在囤前供人祭拜。山东海阳等地的仓神是“满囤姑姑”,人们在粮囤前供奉包子和面鱼,叫“保险连年有鱼”。不过因老百姓家家有粮囤,所以也不论谁是仓神老爷,只管祭来。不单老百姓,那些粮商米贩也会在这天祭仓神,求他保佑。
正月二十五日填仓节,承上启下地给春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人们又以对丰收的祈盼开始了新一年的辛勤耕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百姓的生活日渐丰裕,填仓打囤的习俗也已慢慢远去。但好的民俗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方面能起到安定心灵、优化心态、增添情趣、促成凝聚的作用。
【来源:红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文章来源:《粮食储藏》 网址: http://www.liangshichucang.cn/zonghexinwen/2022/0226/696.html
上一篇: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多措并举推进全链条节
下一篇:贾骞:推进粮食全链条节约减损